主分类号:
G01L3/24(2006.01)(转矩、功、机械功率、机械效率的一般计量)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底盘测功机系统,包括底盘测功机和电网(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功率柜(2)、变频柜(3)、第一滚筒加载电机(4)、第二滚筒加载电机(7)、PTO加载电机(5)、变频风机(6)、滚筒部分、升速箱部分、传感器部分、数字采集系统(26)、主控单元(27)、软件系统(28)、安全保障装置(19)、滚筒锁止装置(18)、车辆废气排出装置、司机助(21)以及辅助驾驶装置(20);所述功率柜(2)、变频柜(3)、第一滚筒加载电机(4)、第二滚筒加载电机(7)、PTO加载电机(5)、变频风机(6)、滚筒部分、升速箱部分、传感器部分、安全保障装置(19)、滚筒锁止装置(18)、车辆废气排出装置、司机助(21)、辅助驾驶装置(20)均与主控单元(27)相连,第一滚筒加载电机(4)、第二滚筒加载电机(7)、PTO加载电机(5)、变频风机(6)、滚筒部分、升速箱部分、传感器部分均与数字采集系统(26)相连,所述数字采集系统(26)、软件系统(28)、主控单元(27)相互连接; 所述滚筒部分包括左滚筒(10)、右滚筒(11),所述升速箱部分包括第一升速箱(8)、第二升速箱(9),所述传感器部分包括第一扭矩传感器(29)、第二扭矩传感器(30)、第三扭矩传感器(31)、牵引力传感器(32)、第一温度传感器(33)、第二温度传感器(34)、第一速度传感器(35)、第二速度传感器(36)、发动机转速传感器(37)、发动机油温传感器(38)、进气温度传感器(39)、排气温度传感器(40)、进气负压传感器(41)、电流传感器(42)、电压传感器(43);所述第一升速箱(8)设在第一滚筒加载电机(4)与左滚筒(10)之间,所述第二升速箱(9)设在第二滚筒加载电机(7)与右滚筒(1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底盘测功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测功机采用单滚筒底盘测功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底盘测功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筒加载电机(4)、第二滚筒加载电机(7)、PTO加载电机(5)均采用交流电机,第一滚筒加载电机(4)、第二滚筒加载电机(7)实现双向独立加载、左右车轮同步加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底盘测功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保障装置(19)包括非驱动轮锁紧装置、立柱拉索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底盘测功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锁止装置(18)采用棘轮棘爪式锁止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底盘测功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司机助(21)与主控单元(27)采用分屏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底盘测功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驾驶装置(20)为辅助驾驶机器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底盘测功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采集系统(26)包括具有32个模拟量通道的模拟量采集卡和具有8路DI/DO、4个计数器的数字量采集卡,所述软件系统(28)为DSP模块,软件系统(28)包括测控系统软件和数据库软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底盘测功机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连接在电网上的功率柜(2)通过整流、逆变,将交流变成直流为变频柜(3)供电,为整个系统提供所需的直流电源,同时在测功模式下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能量回馈电网; S2:所述变频柜(3)驱动第一滚筒加载电机(4)、第二滚筒加载电机(7)、PTO加载电机(5)并根据选择的控制模式精确调节测功机的转速、扭矩; S3:同时,所述变频柜(3)驱动变频风机(6)跟踪车辆速度,所述升速箱部分设在滚筒加载电机与滚筒部分之间,通过调节升速箱部分传动比来调整滚筒部分转速以满足汽车及拖拉机的试验需求; S4:所述传感器部分分别为电网侧、电机侧的电压传感器(43)和电流传感器(42),升速箱冷却液、交流电机三相绕组及电机轴承处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3)、第二温度传感器(34),用于检测拖拉机牵引力的牵引力传感器(32),加载电机输出轴的第一扭矩传感器(29)、第二扭矩传感器(30)、第三扭矩传感器(31)以及滚筒部分处的第一速度传感器(35)、第二速度传感器(36);由数字采集系统(26)将传感器部分的各个传感器传来的信号经过信号调理部分进行放大滤波处理,得到相应的电压电流、温度、力及速度的大小; S5:同时,通过CAN总线(17)与试验车辆通讯可以得到车辆发动机转速、节气门开度等相关参数,数字采集系统(26)将采集到的各个信号传递给主控单元(27),通过主控单元(27)进行计算处理后判断调节加载载荷,对试验车辆进行动态加载,实现道路载荷模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辆底盘测功机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调理部分包括第一信号调理模块(13)、第二信号调理模块(14)、第三信号调理模块(15)、第四信号调理模块(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