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国的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进入倒计时。公众关心的是,我国的卫星互联网多久才能像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那样提供服务?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志龙认为,我国的卫星互联网牌照年内落地应无悬念,但实现“星链”那样的全球商用还需等待。“7月下旬起,国网星座进入‘密集发射期’,我国低轨互联网卫星在轨数已突破200颗。但这与‘星链’超8000颗的规模相比,差距仍较悬殊。”
按照现有发射节奏,2026年至2027年我国卫星互联网有望实现区域覆盖,但要达成“星链”的全球无缝覆盖,估计还需5-10年。
张志龙说,我国卫星互联网快速发展还需闯过三道难关。“一是抢资源,依国际电信联盟规则,我国需在2026年前发射超千颗卫星,时间紧任务重;二是降成本,我国可回收火箭技术正在攻坚,卫星批量生产成本需从500万元级降至100万元级甚至10万元级;三是建生态,手机直连卫星适配、终端价格、资费套餐等标准仍在探索,全产业链还需进一步协同。”